| 认识论问题 | 理性主义 | 经验主义 | 现象学 | 分析哲学 | 阿含/原始佛教 | 部派佛教 | 中观 | 唯识 | 如来藏/佛性 |
|---|
| 知识来源 | 知识根源在于理性与先验概念(笛卡尔、莱布尼茨) | 所有知识源自经验和感官(洛克、休谟) | 知识来源于意识意向性经验(胡塞尔) | 知识可通过语言与逻辑分析澄清(维特根斯坦) | 如实知见,心识观察直接证知(阿含经典) | 感官与心识经验结合,依因缘生起(部派经典) | 空性洞察,破除固定概念(中观) | 一切唯识,心识构成知识对象(唯识) | 佛性潜能,通过修行觉悟可证知(如来藏思想) |
| 认知可靠性 | 理性推理可确保知识可靠(笛卡尔) | 经验可被反复检验保证可靠性(休谟) | 现象学直观可还原本质,减少偏差(胡塞尔) | 逻辑分析保证概念清晰与一致(罗素) | 正确修行,智慧洞察(阿含) | 逻辑经验辨别(部派) | 空性洞察,一切法非固定(中观) | 阿赖耶识转化为认知基础(唯识) | 佛性觉悟后认知可靠(如来藏) |
| 主体与认识 | 理性主体独立于经验存在(笛卡尔) | 经验主体通过感官获得知识(洛克) | 意识主体随现象而流动(胡塞尔) | 知识主体由语言和逻辑定义(维特根斯坦) | 五蕴无我,主体非固定(阿含) | 名相组合,主体非固定(部派) | 否定固定主体(中观) | 主体为心识流(唯识) | 佛性潜藏于众生心(如来藏) |
| 认识的目标 | 认识真理与绝对知识(笛卡尔、莱布尼茨) | 预测与控制经验(洛克) | 现象本质直观与理解(胡塞尔) | 概念澄清与逻辑一致性(维特根斯坦) | 证悟解脱(阿含) | 证悟法与修行目标(部派) | 洞见空性(中观) | 转识成智(唯识) | 觉悟佛性,实现圆满智慧(如来藏) |